第七届教博会《数智时代·人文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家教门风的传承与创新》主题论坛成功举行
2025年11月16日 来源:环球播报
1月15日,为弘扬教育精神,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主题论坛《数智时代·人文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家教门风的传承与创新》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主办。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家教门风、家庭教育新挑战与数字时代下的亲子关系等议题,通过跨领域、多视角的思想碰撞,为传统家风注入时代内涵。
开幕致辞:弘扬家教门风,筑牢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根基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长旭在开幕致辞中提纲挈领地指出,“家教门风”是“树人立人”的核心力量,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底色,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同时,他充分认可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作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型智库,为人文湾区的文化建设与传播提供的前瞻性智慧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刘长旭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党委副书记、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孔毅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对主题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充分肯定了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国际化视野与前沿性智慧。未来,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将持续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发展,助力其在学术、人才与社会服务领域实现更大突破。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党委副书记、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党总支书记 孔毅
珠海市委教育工委委员、珠海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芳在致辞中指出,家庭教育关乎个体成长与国家民族未来。当前数智时代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机遇,也面临屏幕依赖等挑战。本次论坛聚焦家教门风传承创新,意义深远。珠海孕育了容闳等教育名家,兼具深厚教育基因与特区精神,既将广府文化融入教育,打造家风实践基地与研学线路,又以AR、全息投影等科技赋能传承。未来,珠海市教育局将深化与高校的合作,以“守正创新”推动家庭文明新风尚,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珠海教育力量。

珠海市委教育工委委员、珠海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谢芳
主旨报告:探索数智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家教门风的新生态
本次论坛设“报告发布”“主题演讲”“沙龙对话”三个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于丹教授发布了题为《数智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家教门风的新生态》的主旨报告。报告系统阐述了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传统家教门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数智时代湾区家教门风的创新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于丹教授
于丹教授指出,“家”对中国人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是个人精神寄托与伦理秩序的根基。数智时代为家庭带来了革命性变革,从“数字难民”到“数字移民”再到“数字原住民”,家庭教育正发生着“从人类中心知识时代向人机协同知识时代”的范式转变。她强调,AI技术正在重构传统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与情感联结。中国的核心家庭面临“知识权威感削弱”“亲子情感纽带松动”“自身角色转型困难”三重困境,亟需家长积极转变角色成为孩子创造力的“激活者”,而不是“限制者”,形成“家长、孩子、AI”三方互动的教育新生态。
面对变局,于丹教授回归中国文化视域,强调中国是独特的“家邦社会”,其核心是伦理价值。她阐释了“家风”“家规”与“家教”不仅共同构成一种伦理认同,也是一种规则认同,更是一种稳定的价值默契。于丹教授特别分析了粤港澳地区“承中原儒家伦理,纳海外开放气象”的独特文化特质,指出这种“勇于创新、兼收并蓄”的特质,是湾区构建家教门风新生态的宝贵资源。
于丹教授提出了数智时代湾区家教门风的创新路径。她强调目前家庭教育已经从HGK(人类中心知识)进入AIGK(人机协同知识),呼吁家长需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数智共育者”的角色转型,核心是“先人后智”,重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力、判断力、创造力等能力。在实践层面,于丹教授建议创新“AI时代的家规方式”,培养子女成为负责任、善批判的“数字公民”;建立家庭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帮助孩子发展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筛选能力,成为信息的“主动驾驭者”而非“被动接收者”。
于丹教授总结强调,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亟需从当下找准出发点,从共有的“家文化”根脉中汲取力量,构建“血脉相连的文化认同与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从家教家风中塑造社会秩序规范,从数智互动中优化科学教育场景,从温暖的伦理秩序里构建美好的湾区图景”。
主旨发言:专家学者共议数智家教新范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林丹华教授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高质量的亲子关系》的演讲。林丹华教授从 AI 时代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及知识资源全面开放的特征切入,指出AI 时代对人提出新要求:需具备高度创造力、情绪调节能力、抗挫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她进一步强调AI带来的亲子沟通新挑战:亲子层面出现父母因沟通方式差异“失权”,真实陪伴缺失“失陪”,以及孩子过度依赖AI“失能”的问题。对此,她提出四条构建高质量亲子关系的核心路径:父母应以尊重与接纳为基础,给予孩子行为与情感自主;保持“亲密又独立”的界限,避免过度干预与共生式教养,给予孩子探索空间;用成长型思维赋能沟通,将“失败”转化为“暂时还没达到”的成长契机;更需做好自身情绪的调节。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林丹华教授
在探讨数智时代家风传承与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时,澳门中华教育会会长、澳门东南学校校长、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联合会副主席郑洪光,以《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数智时代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澳门家风传承与创新》为题,结合数智时代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趋势,分享了澳门家风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思考。他指出,澳门家风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百余年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使澳门家风形成“传统为核、现代为表”的双重文化基因。针对数智时代亲子陪伴不足、多元信息冲击、传统家风影响力弱化等挑战,他介绍,澳门正通过政府引导、学校主导、社区推动、家庭主体、技术赋能的多元协同模式破局。通过搭建大湾区家风教育数字资源库,以短视频演绎传统美德、重现家风故事等形式,推动家风教育从“说教”转向“体验”,既坚守文化根脉,又贴合时代需求,为大湾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澳门中华教育会会长、澳门东南学校校长、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联合会副主席郑洪光
澳门化地玛圣母女子学校校长、澳门天主教学校联会理事长刘丽妹以《生活即教育——澳门传承中华文化的经验分享》为发言题目,从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入手,以哪吒庙与西方建筑共存、鱼行派龙船船头饭等场景为例,指出澳门中西文化和谐共处“不是口号,而是日常生活常态”,多元文化在此包容共生。随后,她以化地玛学校为样本,详细介绍了“静态管理+动态发挥”双轨模式。最后,刘丽妹校长用“园丁”比喻教育者,鼓励大家要像拥抱生活一样传承文化,借助澳门的平台传扬美好事物。

澳门化地玛圣母女子学校校长、澳门天主教学校联会理事长刘丽妹
数智时代在推动教育公平与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儿童青少年数字素养的结构性失衡。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田丽丽教授以《数智时代下家校共育共建儿童青少年数字素养》为发言题目,从儿童青少年数字素养入手,指出当前儿童青少年在网络和AI使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心理层面上呈现出注意力碎片化、认知固化、自尊与自我价值感受损等问题;行为上呈现出网络成瘾、社会技能退化、群体极化等问题。对此,她提出应构建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功能互补的整合性支持网络。她呼吁家长应在家庭中扮演“成长教练”的角色,学校更多地给予全方位的系统赋能,社会共筑数智生态,从而系统提升青少年在数智时代的综合素养与心理韧性。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田丽丽教授
沙发对谈|聚焦数智时代家教难题,专家共话亲子共育路径
本次论坛的沙龙对话环节由于丹教授主持,四位专家学者围绕“科技赋能的家教新范式”主题,就家长关心的三大现实问题展开深度交流,深入探讨数字环境下亲子关系调适、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及相关伦理规范构建等关键问题。整场对话金句频出,案例真切,为在座家长与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富于人文温度与现实效用的家教路径。

问题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应重视的方面是什么?
于丹教授指出,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自身的转变”。她强调,家长不应以权威自居,而应学会“示弱”,从而激发孩子的自主与担当。“做示弱的家长,才能够获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于丹教授以自身为例,坦言常向女儿表达“妈妈怕怕”,反而让孩子更主动关怀、独立处事。她进一步呼吁,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差异性与成长节奏,避免用“唯我独尊”的态度压制其发展,真正建立起“从改变自己开始”的教育观。
林丹华教授强调,父母应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者”“倾听者”“赋能者”。她提出三大关键建议:一是重视言传身教,以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引导子女;二是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与倾听,包容困难、共寻方法;三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意愿,鼓励其大胆探索,并维系全年龄段的和谐亲子关系。
郑洪光校长从自身办学实践出发,建议家长“发现长处、给予空间、以身作则”。他指出,每个孩子天赋各异,家长应善于发现并表扬其优势,提供成长空间以培养责任感,更要以身作则,践行“身教重于言教”。这三点建议兼顾孩子的个性发展与成长规律,为家长科学育儿提供了实用指引。
刘丽妹校长围绕家长如何更好陪伴孩子、助力成长给出三点建议。她认为,家长要保持永远的童心,坚持终身学习,多参与教育讲座提升自身;要注重日常高质量陪伴,关注孩子日常点滴、耐心倾听心声;同时需接纳自身不足,秉持尊师重教理念,以正向教育心态为孩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田丽丽教授凝练地总结为三点:“超前学习、共同成长、怀有童心”。她指出,家长不应止步于当下的知识结构,而应主动“超前学习”,理解孩子所处的数智环境;更重要的是“共同成长”,以平等姿态参与孩子的探索过程,而非单向教导;同时,要永葆“童心”,以此建立情感共鸣,实现真正有效的亲子沟通。
问题二:虚拟交流多于线下交流,家长如何应对?
面对孩子沉浸虚拟世界、亲子沟通不畅的困境,于丹教授以“沟”与“通”的辩证关系破题,指出家长应积极面对“沟”的代际差异,从而实现“通”的双向理解。她强调家庭教育中尊重与正向反馈的重要性,主张家长应以平等姿态与孩子共建规则,以“契约精神”重建亲子沟通机制,例如与孩子共同商定手机使用时段与时长,实现“双方共治”。
林丹华教授指出,家长不应强行干预孩子的手机使用,而要先通过沟通讨论倾听孩子的情绪与想法,理解其背后的困境;再与孩子达成一致目标,共同制定“手机使用契约”,明确使用时间与禁忌,并以激励方式引导;同时家长需以身作则,用自身行动做好示范,保持耐心与爱心,通过双向沟通而非“蛮力”解决问题。
郑洪光校长认为,当下孩子在数智技术的认知上常走在家长前面,家长教导的关键在于辨别孩子使用手机的用途,鼓励有意义地使用,并以丰富活动替代单纯禁止,让孩子在多样体验中实现全面成长。
刘丽妹校长围绕“引导孩子合理分配精力”方面,提出“禁止不如取代”的教育理念。她主张以友善沟通引导孩子参与技能学习或体育运动,用正向活动替代不良习惯。并善用同侪影响力,构建健康社交环境。
问题三:家长在学生使用节制度和思考力的尺度上怎么把握?
针对AI工具使用与思考力培养之间的矛盾,于丹教授提出“孩子教我们技术,我们教孩子判断”的共学共育理念。她认为,数智时代的家庭教育,核心在于家长是否具备“爱、智慧与信念”,能否以谦卑之心与子女共同成长。家长不应回避技术,而应主动与孩子一起探索各类AI工具,在共同使用中引导其辨别信息真伪、形成批判思维。
林丹华教授强调,家长需先与孩子明确AI使用的技术伦理与安全边界,建立清晰的使用规则,界定可用、慎用及禁用场景。同时要鼓励孩子对AI产出保持独立思考,重点培养其“批判与分辨能力”与“主动性与创造性”,“用AI更要用好AI”,实现“人机协同”中的高层次创新。
刘丽妹校长指出,孩子使用AI的态度决定了自身高度。她强调,老师和家长应正视孩子的作品,鼓励孩子建立自我身份认同;重视引导孩子规范引用出处,“真实表达才是AI时代好作业的核心”。
郑洪光校长鼓励师生大胆尝试科技,强调科技是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要“先用、多用才能批判”,师生要在共同学习中共同进步。
田丽丽教授认为,家长应陪同孩子共同体验各类人工智能产品,针对不同的生成内容开展对比分析与归纳梳理,引导孩子审慎辨识AI输出信息;通过挖掘反例、开展反证等方式唤起孩子的思辨意识,先建立对AI的理性审视态度,进而逐步养成不过度依赖AI的自主行为习惯。

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思想碰撞中落下帷幕,但它所激发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当AI在知识储备和信息处理上展现出强大能力时,家庭教育真正的价值,正回归到那些技术无法替代的领域——无条件的爱、情感的共鸣、价值观的塑造以及思辨能力的点燃。
数智技术所带来的变革,并非一场人与技术的对抗,而是一次深刻的唤醒:提醒每一位家长,在数智时代,最宝贵的教育不是将孩子交给更“聪明”的机器,而是以更温暖的陪伴、更智慧的引导和更坚定的价值观,成为孩子生命中不可替代的“领航员”。过去未去,未来已来,唯有与孩子共同成长,方能以不变的人文内核驾驭万变的智能科技,让源远流长的家风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 陶源)












